第(2/3)页 他们刚来,还没遇到饥荒的时候,相信煽动大家还张志永家一点粮食,还是没问题的。 而且本来今天就是要吃人家的,还给人家也是天经地义。 当然,这对于宛央不是重点,重点是张志永对张常富不满,不管这不满有多少,她都得把他们之间的矛盾扩大化。 张志永的家离村委会没多远,也就是百米的距离,只是要穿过两条胡同。 他家住的也是窑洞,可能今天是因为他们这些远方来的客人,所以屋子里点了两盏煤油灯,很是亮堂。 张志永把自己的加羊绒的蓝布大衣脱掉,放在铺满草席的土炕上,热情地招呼他们,“你们都到炕上坐,我家的婆娘在厨房给你们做饭呢!我去看看好了没!” 一个名叫周继东的男知青,出声代表大家的感谢道:“太谢谢您了,张叔叔!” “你们可别叫俺张叔叔,俺们这个村几乎家家的姓张。” 张志永长了一张国字脸,长相憨厚,说话的时候一笑,就带着几分和善,“等人多的时候你们一 叫张叔叔,村里的老少爷们儿,能答应一大片呢!” 他这样说个小玩笑,也是为了不让大家那么拘谨。周继东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问:“那我们叫您志永叔,您看可以吗?” “咋不行呢!你们就这样叫俺,村里像你们这么大的孩子,都是这样叫俺的。”说着他走到了门口,“俺去厨房看看就来,你们快坐到炕上暖和吧。” 张志永开门出去后,屋子里就剩下他们这些知青。大家走到土炕边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心里都在为一个事情纠结,那就是到底要不要脱鞋。 炕上其实很简单,就一个不大的炕桌,墙根儿处有一个炕柜,柜子上面还有两床棉被。 这大冬天,大家都穿着棉鞋,保不齐脚就会臭,而且一会儿还要吃饭,总不能闻着脚气吃吧! “宛央我们该怎么办?”钱小双看大家都尴尬的沉默不语,就没话找话的问身边的宛央。 宛央故作思考了一下回道:“不如,我们等志永叔过来,看他怎样坐,我们就跟着怎样坐?” 这边周继东接过话茬说:“只能这样了!” 不这样的还能咋样?直接脱鞋肯定是不可能的,半大的孩子,谁还不要个面子。 他们之间最小的,就是宛央这样的十六岁,最大的周继东也才不过才十九。 没办法,在这特殊的年代,高中、大学都停课了,他们无学可上,工厂又不招人,才响应国家号召下乡落户的。 按照历史的进程,他们这批人想回城,且有个好几年呢! 在国家下令让大批知青回城之前,也是有些路子回去的,比如:上工农兵大学,这个是靠村里的推荐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