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五艘小型红单船,或是载炮十门,或是载炮十二门,体型看似比两千石的沙船大不多少,但流线型的西式船身船体结构让它们的稳固性和承受力上远胜过同体量的沙船,即便配的是中式硬帆,速度是也比中式帆船要快不少。 当然了,它的造价也远不是两千石沙船可比的。 西式帆船船身船体坚固,那一是因为龙骨肋骨结构所致,第二个原因就是用料多。 红单船的船壁厚度远远超过了沙船,所以它不但坚固,也能支撑起数量众多的长管火炮。 小型的红单船上,不但装备五斤炮,连八斤炮都能轻轻松松的承受的住。事实上就是上十斤炮也能支撑,但数量要是一多,频频开炮,对船身还是有损伤的。 所以小型的红单船上就不配十斤炮了。 后者全内装在中型和大型的红单船上。 对比小型红单船的载炮数量,中型红单船载炮数达到了十八门到二十门,大型红单船的载炮数量能上到三十门。 这二十艘红单船主力船只连同近百艘的沙船和中小型福船,浩浩荡荡的自郁洲山岛的东西两港启程南下,而大批的陆军部队,还有诸多的运输船只,则是通过运河南下。 三万大军合着两万随军青壮沿涟水进到硕项湖里,然后南下进入沐河水道,抵到安东城,然后向西行到清江浦,这才转入了运河水道,一直抵到扬州。 这说起来还真有些麻烦,但事实上军兵和随军民壮们一直都在船上坐着,那还是很方便的。 至少比水师主力快。 秦朗抵到扬州的时候,水师部队刚抵到吴淞口。 不过他的信使阎应元已经先一步赶往和州去了。 此前吃了一记大败仗的黄蜚、郑鸿逵二人现在正率军在和州落脚。 而至于说阎应元这位后世大名远扬的抗清英雄,怎么就混到秦朗的手下了,那自然是因为秦朗的多番邀请了。 籍贯通州的阎应元崇祯十四年赴任江阴典史,任内抵抗海盗,平定盐盗,平服民乱,政纪十分突出,江阴百姓感激他的恩德,在社学中为他画像留念。朝廷本想调他转任粤东韶州英德县主簿,这属于升官了。但因母亲病重,且道路堵塞,没能成行,全家便在江阴城外砂山脚下散居。 没过多久,朝廷自然就把他忘得一干二净了。 尤其是崇祯南下金陵,阎应元就更被彻底遗忘了。 谷羜 因为没人举荐他啊。 再是崇祯用人之际,那眼睛根本就看不到阎应元,他也用不了阎应元啊。 当然即便有人看到,更多怕还是不晒一顾。 小小的一典史,一个未入流的胥吏,根本不值一提么。 秦朗却是很看重这人。 逢年过节的送上礼品都是小意思,真正的恩德是他让人治好了病重的闫母,这才是让阎应元纳头拜下的关键。 而阎应元也并不是大明真正的死忠。 别看历史上他死的惨烈,主持的江阴之战更是震惊了整个江南。 但事实上,在江阴之战开启前,江阴已经投降了满清,清廷认命的县令都到任了,要不是削发令的原因,那场震惊江南的八十一日江阴保卫战,可能都不会发生。 而同样的,阎应元在此之前也已经都安安稳稳的住在江阴,并没有见他安耐不住的拔刀而起,揭竿起事。 至于最后被俘后不屈而死,说真的,整个江阴都到了这个份上了,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死了那么多人了,他作为城中主脑,不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了吗? 江阴城破,县衙男女大小四十三人举火自焚,典吏陈明遇自己持刀与清兵血战而死,训导冯厚敦自缢于明伦堂,妻与姊投井死。中书戚勋、诸生许用都举家自焚而死。书生笪某,被清军抓获后刑前叹息道:“我一介小人,今日得之士大夫之烈,为忠义而死,死之犹生也。”临刑神色不变。 这都是一种情绪激烈到极致后引发的质变。 大家早就不在乎生死了,那还会怕死吗? 可他们并不是大明真正意义上的忠臣孝子,真正的忠臣孝子在江阴降清之际,或是在听到金陵城破,皇帝被擒的消息时,就已经殉亡了。 阎应元来到郁洲山岛,先是在学习班里培育了一阵子,然后就一直待在秦朗身边。 多看少说,官场混迹过的阎应元,必要的政治头脑还是有的。 虽然一直以来他都没能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但也在秘书处混的如鱼得水。 “什么?退去金陵?” 黄蜚、郑芝龙觉得很荒唐,这个时候不该是让他们死守和州,等候秦朗水陆大军的赶到吗? “为什么要守和州?让清军长驱直入应天府,让他们直接杀到金陵城下,这不更好吗?”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