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永乐年间大明朝廷的耗费肯定不全是海上所得,肯定也有国家丰盈的财税,甚至前者只能做一个补充。但海上的银子全都是收入国库收为国有的,凭白得了那么多的银子对朝廷财政税收有多大的助益,崇祯可是清楚的很。否则光靠那些正常的年入财税,崇祯帝是一万个也不相信自己的老祖宗能连续组织那么浩大的远征去扫荡蒙古的。 看看历史上的汉武帝。 他可是有自己爸爸自己爷爷文景两代明君,数十年积累的财富做后盾,才频频攻伐匈奴,可最终也搞得民生凋零,朝野动荡,险些败坏了大汉的国祚的。 可成祖皇帝呢? 他接的是什么样的摊子? 太祖爷打了那么多年仗,立国之后接连大规模北伐,洪武二十年的捕鱼海之战后才彻底清楚了北元的威胁,洪武二十六年朝廷才恢复了对河西走廊的统治,之后才是再没有大的征讨,可洪武年也拢共才三十一年,国库里能给后人留下多少储蓄?而且紧接着还有一个靖难之役打了小四年呢,双方动用军兵过百万,哪怕战场多是在北直隶在中原齐鲁厮杀,并没有大面积的蔓延至全国范围,可财富钱粮的耗费也不会小了吧? 成祖皇帝接手了这样的一副家当,他凭什么从永乐八年开始,不到十五年的时间里,五次大规模的远征漠北? 虽然五十万大军可能有虚假,毕竟这个时代里打仗那都是习惯性的夸大兵力了。 但那么多的兵马深处草原,还并非都是骑兵,而是充斥着大量的步兵,那需要动用多少民夫?总共的钱粮物资耗费可将是一个真正的天文数字。 你说说,永乐皇帝他凭什么拿出那么多钱粮? 况且同时永乐皇帝在大规模用兵的同时,还修建了那么多浩大的工程? 其他的全不说,光是修建紫禁城和疏通京杭大运河的钱粮耗费,那就多的让你无法想象的啊。 想想自己到现在还住在守备府里,可怜巴巴的挤出点银子修复了几个殿堂,也是用来上朝的。崇祯帝是心酸的厉害。 反正他是越想越觉得自己的老祖宗在海上绝对是赚了大钱了。 所以您老人家怎么就不再进一步呢? 还有那宣宗皇帝,说起来仁宣之治,那些个读书人把您捧的那么高,您怎么就把宝船船队给废了呢? 刘大夏该杀啊。 崇祯帝这时候的大脑思维着实太活跃了。从永乐皇帝想到了宣宗皇帝,从郑和想到了刘大夏,那都有些要魔怔了。 定王朱慈炯小心翼翼的问了一声:“父皇,那姐夫所说的话……”是真是假啊? 朱慈炯是真有些迷惑了,真的有几分相信秦朗了。 人家明明白白的说了,他对大明朝的文官集团,对大明朝的士大夫集团,感官很不好。 因为刘大夏烧了航海图之后,大明朝官方的海上贸易几乎没有了,可是南方沿海的私人海贸行业却进行的如火如荼。 海上之利能吸引那么多人投入其中,可见利益之丰厚,由此也在另一个方面证实了郑和船队是能赚大钱的。 刘大夏那伙子士大夫,一边叫嚷着郑和船队劳民伤财,耗费过重,另一边却自己大捞特捞,嘴脸叫人恶心,品行更不堪入目。 秦大驸马表示他对眼下的读书人士大夫,很是有些瞧不上眼。 表示这读书学问好和当好官是两个概念。 如果他来当政,那会把读书和做官完全的划分开来,科举靠的是做官的能耐,不是去靠四书五经的学问的,而如此的主张一旦公开了,肯定会引得天下民意滔滔,强行推动之,血流成河万世骂名那都是可以预见的事儿。 所以他更喜欢去海外另开炉灶,自己成宗做祖,打根子上就解决了这一问题。 这简直太震耳欲聋了。 把速度做学问和当官区分开来…… 这是朱家四父子想都没想过的事情。 那么秦朗这个大姐夫说的是真是假呢? 崇祯帝脸皮子抽了抽,“胡言乱语,都是迷惑人心的胡言乱语。”就跟秦朗他想要去海外建国一样,谁能留在中原不去留而远遁海外啊?这都是胡扯!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