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7章 技术垄断,应对-《大明暴君,我为大明续运三百年》


    第(2/3)页

    民间怎么传那是民间的事儿,官方不能主动宣传。

    第二,着手制定各行业的最低工薪,银子不能都让商人们赚去了,百姓们有银子才是好事儿,才能让银子流动起来,继而带动各行各业的发展,整个大明才会充满活力。

    第三,甭管海外如何赚银子,但所有的制造都必须在大明境内完成,也就是说从大明港口出去的货物都必须是成品。

    以后再说以后的事儿,但至少在大灾没有渡过之前是不允许的。

    诸位以为如何?有什么补充的都可以说说。”

    “同意!”

    毕自严立刻接过话题:“尤其是第三条,这是给大明百姓劳作的机会,只要劳作就有银子,否则瓷器、漆器、铁器等等的完全可以在海外建立工坊。

    虽然师傅是大明的工匠,但原料的采集、初步加工、运输等等还是得当地人,大明百姓就少了许多机会。

    其次,所有工序在大明境内完成就减少了技术的泄露,或许早晚会泄露,但能晚一天我们就能多垄断一天,多赚一天的银子,这事儿必须确定好。

    最后,则是商税,出口按离港价格算,商人若是在海外制造,大明的商税就少了,同时也不利于朝廷对商人的管控。”

    “毕尚书言之有理!”

    侯恂点了点头,思索了几息后,脸色冷厉了几分:“第二条我建议可以秘密进行,我们不对外公布具体标准,但巡视组、巡查御史、锦衣卫、各地州府都可以监察。

    对于那些刻意压低工价、对工匠苛刻、拖欠工钱等等行为官方着重处罚,一次警告,二次处罚,三次直接剥夺出口资格且直接打入大牢,严惩不贷。

    当然了,工钱等等这些都是市场行为,官府只能起到监督的作用,市场行为还需要市场自行调节。

    我的建议是可以初步放开路引,从禁行百里扩大到三百里,如此工匠们就行自由选择东家,这家不行那就换一家呗。

    海贸推动起来,一个县或者一个府基本都是一个产业的汇聚,工匠们选择的机会多。

    若是怕流动性太大,不好管控,那我们可以给匠人们颁发证书,凭证书可在三百里范围内自由活动。

    证书的颁给只需要甲长里保作保,或者府衙自行考察,走访调查也好,现场做工也行,只要是真正的手艺人就行。”

    “本官赞同侯尚书的提议!”

    工部尚书范景文连连点头:“市场行为可以让工匠们最大程度上让自己的手艺值更多的银子,如此就能更大程度上让银子流通起来,商人们从海外运回的货物也就有了流通。”

    “赞同!”
    第(2/3)页